[1] |
王爱华, 叶思源, 刘建坤, 丁喜桂, 李华玲, 许乃岑.
不同选择性提取方法锶钡比的海陆相沉积环境判别探讨
. 沉积学报,
2020, 38(6): 1226-1238.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118
|
[2] |
王海邻, 王长征, 宋慧波, 胡斌.
杭州湾庵东滨岸潮间带现代沉积物中的生物遗迹特征
. 沉积学报,
2017, 35(4): 714-729.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4.006
|
[3] |
余宽宏, 畅通, 邱隆伟, 孙沛沛.
华北地台早古生代竹叶状灰岩岩石特征及成因研究进展
. 沉积学报,
2015, 33(6): 1111-1125.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6.005
|
[4] |
苏奥, 陈红汉, 曹来圣, 李成海, 雷明珠, 赵玉涛.
西湖凹陷砂岩储层异常高孔带分布及成因
. 沉积学报,
2014, 32(5): 949-956.
|
[5] |
宫少军, 秦志亮, 叶思源, 乔吉果, 赵卫.
黄河三角洲ZK5钻孔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
. 沉积学报,
2014, 32(5): 855-862.
|
[6] |
.
黄河三角洲ZK1孔晚第四纪以来沉积层序演化及其古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2013, 31(6): 1050-1058.
|
[7] |
.
黔东镇远地区早寒武世清虚洞组潮坪风暴沉积特征及古地理意义
. 沉积学报,
2012, 30(5): 787-794.
|
[8] |
成 玮.
黄河三角洲现代泥质沉积物非构造裂缝空间展布研究
. 沉积学报,
2011, 29(2): 363-373.
|
[9] |
曾凡平.
柯坪—巴楚露头区海相地层声波速度与沉积体系的关系
. 沉积学报,
2009, 27(2): 312-318.
|
[10] |
薛春汀.
西汉末—北宋黄河三角洲(公元11~1099年)的沉积记录
. 沉积学报,
2008, 26(5): 804-812.
|
[11] |
陈小英, 陈沈良, 刘勇胜.
黄河三角洲滨海区沉积物的分异特征与规律
. 沉积学报,
2006, (5): 714-721.
|
[12] |
.
黄河三角洲滨海区沉积物的分异特征与规律
. 沉积学报,
2006, 24(05): 714-721.
|
[13] |
栾锡武, 初凤友, 赵一阳, 秦蕴珊, 陈左林.
我国东海及邻近海域气体水合物可能的分布范围
. 沉积学报,
2001, 19(2): 315-319.
|
[14] |
曾伟, 徐建斌, 黄继祥, 张廷山.
川东北地区长兴期生物礁结构分类及分布
. 沉积学报,
1998, 16(3): 132-136.
|
[15] |
王行信, 王少依.
构造背景和构造运动对粘土矿物分布的影响
. 沉积学报,
1997, 15(S1): 46-50.
|
[16] |
李从先, 张桂甲, 李铁松.
潮坪沉积的韵律性与作用因素的周期性
. 沉积学报,
1995, 13(S1): 71-78.
|
[17] |
黄迺和, 潘永信.
古河口湾沉积物的识别——以格目底煤矿区为例
. 沉积学报,
1992, 10(4): 111-118.
|
[18] |
朱莲芳, 马宝林.
塔里木盆地阿克苏—柯坪地区寒武系—奥陶系的沉积环境
. 沉积学报,
1991, 9(2): 55-62.
|
[19] |
周慧堂, 王天顺, 孙红兵.
豫西陕渑煤田山西组煤层形成环境和聚煤特征
. 沉积学报,
1989, 7(4): 121-131.
|
[20] |
曾允孚, 黄思静, H.Kulke, M.Sch nfeld.
四川甘溪泥盆系观雾山组白云岩特征与其形成条件的关系(英文)
. 沉积学报,
1988, 6(4): 12-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