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赵坤, 李婷婷, 朱光有, 张志遥, 李婧菲, 王鹏举, 闫慧慧, 陈永进.
中国华南渝东北城口地区下寒武统烃源岩发育环境与形成机制
. 沉积学报,
2020, 38(5): 1111-112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102
|
[2] |
王思贤, 冯彩霞, 刘燊, 范焱.
陕西紫阳下寒武统黑色岩系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
. 沉积学报,
2020, 38(5): 980-993.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104
|
[3] |
金民东, 谭秀成, 李毕松, 朱祥, 曾伟, 连承波.
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成因
. 沉积学报,
2019, 37(3): 443-454.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48
|
[4] |
邓世彪, 关平, 李保华, 刘沛显, 陈永权.
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统台缘带沉积结构特征及其形成过程
. 沉积学报,
2018, 36(4): 706-721.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59
|
[5] |
周锡强, 遇昊, 黄泰誉, 张力钰, 张恭境, 付勇, 陈代钊.
重晶石沉积类型及成因评述——兼论扬子地区下寒武统重晶石的富集机制
. 沉积学报,
2016, 34(6): 1044-1056.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6.004
|
[6] |
王凯, 关平, 邓世彪, 刘沛显, 金亦秋.
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统微生物礁储集性研究及油气勘探意义
. 沉积学报,
2016, 34(2): 386-396.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2.017
|
[7] |
郑斌嵩, 牟传龙, 梁薇, 陈超, 徐鹏辉, 孙小勇.
黔西北丁台地区下寒武统清虚洞组风暴沉积的发现及其意义
. 沉积学报,
2016, 34(3): 478-486.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3.005
|
[8] |
张津宁, 张金功, 杨乾政, 吴春燕, 崔强, 王晔, 郭岭.
膏盐岩对异常高压形成与分布的控制——以柴达木盆地狮子沟地区为例
. 沉积学报,
2016, 34(3): 563-570.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3.014
|
[9] |
谭梦琪, 刘自亮, 沈芳, 谢润成, 刘成川, 邓昆, 徐浩.
四川盆地回龙地区下侏罗统自流井组大安寨段混积岩特征及模式
. 沉积学报,
2016, 34(3): 571-581.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3.015
|
[10] |
.
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膏盐岩与油气的关系
. 沉积学报,
2014, 32(1): 126-137.
|
[11] |
.
四川盆地东南部早三叠世地震事件沉积及其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12, 30(3): 477-489.
|
[12] |
刘占国.
四川盆地川中地区中下侏罗统砂岩储层异常致密成因机理
. 沉积学报,
2011, 29(4): 744-751.
|
[13] |
谭秀成.
陆表海碳酸盐岩台地沉积期微地貌恢复方法研究——以四川盆地磨溪气田嘉二2亚段A层为例
. 沉积学报,
2011, 29(3): 486-494.
|
[14] |
胡明毅.
四川盆地嘉陵江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和储层预测
. 沉积学报,
2010, 28(6): 1145-1152.
|
[15] |
王一刚.
四川盆地三叠系飞仙关组气藏储层成岩作用研究拾零
. 沉积学报,
2007, 25(6): 831-839.
|
[16] |
杨家静, 王一刚, 王兰生, 文应初, 刘划一, 周国源.
四川盆地东部长兴组——飞仙关组气藏地球化学特征及气源探讨
. 沉积学报,
2002, 20(2): 349-353.
|
[17] |
王兴志, 穆曙光, 方少仙, 黄继祥, 侯方浩.
四川盆地西南部震旦系白云岩成岩过程中的孔隙演化
. 沉积学报,
2000, 18(4): 549-554.
|
[18] |
郑荣才.
四川盆地下侏罗统大安寨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 沉积学报,
1998, 16(2): 42-49.
|
[19] |
赵永胜, 王多义, 胡志水.
四川盆地西缘早三叠世早期碳酸盐重力流沉积与环境
. 沉积学报,
1994, 12(2): 1-9.
|
[20] |
黄建国, 刘世万.
四川盆地三叠纪蒸发岩地层硫同位素的分布
. 沉积学报,
1989, 7(2): 105-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