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志扬.
陆棚海泥岩的岩相特征及沉积过程
. 沉积学报,
2021, 39(1): 168-18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126
|
[2] |
赵迪斐, 马素萍, 王玉杰, 汤研.
我国沉积学热点问题与研究趋势——基于《沉积学报》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 沉积学报,
2020, 38(3): 463-47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61
|
[3] |
李冰, 申春生, 李林, 张君博, 胡治华.
基于沉积过程的三角洲前缘薄互层储层精细分析
. 沉积学报,
2019, 37(5): 1058-1068.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29
|
[4] |
刘福田, 李荣西, 刘新社, 杨鸣一, 赵帮胜, 吴小力, 覃小丽.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西部气田“源控”主导的天然气成藏研究
. 沉积学报,
2019, 37(6): 1129-113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52
|
[5] |
王龙, 李伟强, 王皓, 吴海, 辛浩.
华北地台马沟剖面寒武系苗岭统微生物岩的组构特征、沉积环境和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19, 37(6): 1193-120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18
|
[6] |
Henry W. Posamentier, Venkatarathnam Kolla, 刘化清.
深水浊流沉积综述
. 沉积学报,
2019, 37(5): 879-903.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49
|
[7] |
李文宝, 王汝建, 万随.
沉积过程中有机碳及Globigerinoides ruber氧、碳同位素变化特征——以南海南部为例
. 沉积学报,
2017, 35(4): 730-739.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4.007
|
[8] |
高志勇, 石雨昕, 毛治国, 冯佳睿, 崔京钢.
河流沉积学研究热点与进展——第11届国际河流沉积学大会综述
. 沉积学报,
2017, 35(6): 1097-1109.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6.002
|
[9] |
焦学文, 巩磊, 王超勇, 孙旭, 亓乐.
川南先锋地区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碳酸盐微相及沉积演化
. 沉积学报,
2015, 33(5): 865-877.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5.003
|
[10] |
单敬福, 赵忠军, 李浮萍, 孙立勋, 汤乃千, 王博, 高怀玺.
曲流河道沉积演化过程与历史重建——以吉林油田扶余采油厂杨大城子油层为例
. 沉积学报,
2015, 33(3): 448-458.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3.003
|
[11] |
.
“巫山黄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和物源意义
. 沉积学报,
2014, 32(1): 78-84.
|
[12] |
.
深水块状砂岩碎屑流成因的直接证据:“泥包砾”结构——以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研究为例
. 沉积学报,
2014, 32(4): 611-622.
|
[13] |
.
微生物碳酸盐岩油气储层研究现状与展望
. 沉积学报,
2013, 31(05): 807-823.
|
[14] |
哈斯, 王贵勇, 董光荣.
沙丘背风侧气流及其沉积类型与意义
. 沉积学报,
2001, 19(1): 96-100,124.
|
[15] |
周炎如.
应用显微FT—IR光谱技术“原位”研究沉积岩中生油母质──干酪根
. 沉积学报,
1994, 12(4): 22-30.
|
[16] |
周炎如, 童正火, 于大森.
有机溶质在蒙脱石中“原位”吸附的研究
. 沉积学报,
1992, 10(1): 118-125.
|
[17] |
陈成生, 张继庆.
川东、鄂西地区晚二叠世长兴期海绵礁的成岩历史及其油气信息
. 沉积学报,
1991, 9(2): 44-54.
|
[18] |
曾宪章, 刘淑珍, 马顺平.
未成熟生油岩中的“地质型”甾烷
. 沉积学报,
1989, 7(3): 91-92.
|
[19] |
金若谷.
一种深水沉积标志—“瘤状结核”及其成因
. 沉积学报,
1989, 7(2): 51-60.
|
[20] |
孙和平, 李从先, 业治铮.
广西南流江三角洲全新世沉积层序及沉积过程
. 沉积学报,
1987, 5(2): 133-1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