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Henry W. Posamentier, Venkatarathnam Kolla, 刘化清.
深水浊流沉积综述
. 沉积学报,
2019, 37(5): 879-903.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49
|
[2] |
高胜美, 卓海腾, 王英民, 王星星, 贾凯育, 周伟.
南海北部白云峡谷群富有孔虫砂层沉积特征及发育机制
. 沉积学报,
2019, 37(4): 798-811.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87
|
[3] |
徐伟, 李正宇, 刘艺萌, 刘军钊, 王启明.
渤中25-1油田沙三段重力流沉积模式及油气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18, 36(3): 557-56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75
|
[4] |
张婷, 王作栋, 钱宇, 王永莉, 王晓锋, 李晓斌.
长直链烷基苯及其异构体母质来源研究及地球化学意义
. 沉积学报,
2017, 35(4): 843-852.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4.018
|
[5] |
庞谦, 李凌, 胡广, 谭秀成, 马腾, 赵东方, 芦飞凡, 陈虹宇, 熊鹰.
川北地区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钙质结核特征及成因机制
. 沉积学报,
2017, 35(4): 681-690.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4.003
|
[6] |
谈明轩, 朱筱敏, 耿名扬, 刘常妮.
沉积物重力流流体转化沉积-混合事件层
. 沉积学报,
2016, 34(6): 1108-1119.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6.009
|
[7] |
韩元红, 李小燕, 王琪, 郝乐伟, 田兵, 马晓峰, 朱军, 廖朋, 吉鸿杰, 马东旭.
青海湖水动力特征对滨湖沉积体系的控制
. 沉积学报,
2015, 33(1): 97-104.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1.010
|
[8] |
.
南堡凹陷潜山原油特征与成因探讨
. 沉积学报,
2014, 32(2): 376-384.
|
[9] |
.
弯曲海底峡谷中浊流的三维流动及沉积的初步研究
. 沉积学报,
2013, 31(6): 1001-1007.
|
[10] |
李林.
重力流沉积:理论研究与野外识别
. 沉积学报,
2011, 29(4): 677-688.
doi:
|
[11] |
罗冰.
蜀南地区飞仙关组鲕滩储层成因机制分析
. 沉积学报,
2009, 27(3): 404-409.
doi:
|
[12] |
王海荣.
南海东北部台湾浅滩陆坡的浊流沉积物波的发育及其成因的构造控制
. 沉积学报,
2008, 26(1): 39-45.
doi:
|
[13] |
张小莉.
单砂体高部位油水倒置分布的成因机制
. 沉积学报,
2006, 24(1): 148-152.
doi:
|
[14] |
操应长.
断陷湖盆中强制湖退沉积作用及其成因机制
. 沉积学报,
2005, 23(1): 84-90.
|
[15] |
段毅, 张辉, 郑朝阳, 吴保祥.
柴达木盆地原油成因研究
. 沉积学报,
2004, 22(S1): 61-65.
|
[16] |
刘善印, 钟大赉, 吴根耀.
滇西南景谷—镇沅地区第三纪重力流沉积及其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1998, 16(2): 50-54.
|
[17] |
张晓宝, 方国庆, 何海清.
西秦岭上三叠统浊积岩系中波痕的主要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 沉积学报,
1994, 12(4): 124-131.
|
[18] |
雷怀彦, 朱莲芳.
四川盆地震旦系白云岩成因研究
. 沉积学报,
1992, 10(2): 69-78.
|
[19] |
刘家铎.
西南太平洋新喀里多尼亚洛亚蒂盆地的现代沉积作用
. 沉积学报,
1992, 10(4): 137-145.
|
[20] |
端木合顺, 朱莲芳.
酒西盆地下白垩统下沟组重力流水下扇沉积
. 沉积学报,
1990, 8(2): 75-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