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周川闽, 张志杰, 邱振, 成大伟, 袁选俊, 刘银河, 黄秀.
细粒沉积物理模拟研究进展与展望
. 沉积学报,
2021, 39(1): 253-26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130
|
[2] |
杨田, 操应长, 田景春.
浅谈陆相湖盆深水重力流沉积研究中的几点认识
. 沉积学报,
2021, 39(1): 88-111.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37
|
[3] |
张国栋, 鲜本忠, 晁储志, 宋德邻, 刘建平, 于硕, 王馨冉, 晏奇.
鄂尔多斯盆地三水河剖面上三叠统块状砂岩的异重流成因——来自岩石结构的证据
. 沉积学报,
2019, 37(5): 934-944.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86
|
[4] |
李华, 何幼斌, 黄伟, 刘朱睿鸷, 张锦.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奥陶系平凉组深水沉积特征及其与古环境关系——以陕西富平赵老峪地区为例
. 沉积学报,
2018, 36(3): 483-49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31
|
[5] |
李跃, 蒙启安, 李军辉, 王琦, 邹越, 娄洪.
贝尔凹陷南屯组物源特征及其对沉积体系的控制
. 沉积学报,
2018, 36(4): 756-76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50
|
[6] |
付超, 于兴河, 金丽娜, 董亦思, 单新, 何玉林.
琼东南盆地莺歌海组重力流沉积演化过程
. 沉积学报,
2017, 35(3): 552-560.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3.013
|
[7] |
谈明轩, 朱筱敏, 耿名扬, 刘常妮.
沉积物重力流流体转化沉积-混合事件层
. 沉积学报,
2016, 34(6): 1108-1119.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6.009
|
[8] |
孙福宁, 杨仁超, 李冬月.
异重流沉积研究进展
. 沉积学报,
2016, 34(3): 452-462.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3.003
|
[9] |
李超, 朱筱敏, 朱世发, 耿名扬, 毕玉泉, 束青林, 徐福刚.
沾化凹陷罗家地区沙三下段泥页岩储层特征
. 沉积学报,
2015, 33(4): 795-808.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4.018
|
[10] |
杨仁超, 金之钧, 孙冬胜, 樊爱萍.
鄂尔多斯晚三叠世湖盆异重流沉积新发现
. 沉积学报,
2015, 33(1): 10-20.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1.002
|
[11] |
.
利用地震相识别优质烃源岩——以辽中凹陷沙三段为例
. 沉积学报,
2013, 31(2): 366-373.
|
[12] |
李林.
重力流沉积:理论研究与野外识别
. 沉积学报,
2011, 29(4): 677-688.
|
[13] |
邱隆伟.
束鹿凹陷碳酸盐角砾岩的成因研究
. 沉积学报,
2006, 24(2): 202-209.
|
[14] |
邓长瑜, 张秀莲, 陈建文, 王贤.
黔东南地区寒武系碳酸盐岩成岩作用分析
. 沉积学报,
2004, 22(4): 588-596.
|
[15] |
钟建华, 王冠民, 王夕宾, 吴孔友, 洪梅, 李勇, 倪晋仁.
黄河下游冰成滑塌与塌陷构造的研究
. 沉积学报,
2002, 20(2): 261-266.
|
[16] |
国景星, 戴启德, 徐炜.
沾化凹陷东部长堤地区下第三系沉积体系研究
. 沉积学报,
2001, 19(3): 368-374.
|
[17] |
周志澄, 方宗杰, 王玉净, 肖荫文.
云南保山地区丁家寨组沉积环境及下部含砾层成因的再认识
. 沉积学报,
1999, 17(S1): 691-698.
|
[18] |
董冬.
断陷湖盆陡坡带碎屑流沉积单元的沉积序列和储集特征——以东营凹陷永安地区为例
. 沉积学报,
1999, 17(4): 566-571.
|
[19] |
刘善印, 钟大赉, 吴根耀.
滇西南景谷—镇沅地区第三纪重力流沉积及其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1998, 16(2): 50-54.
|
[20] |
朱洪发, 秦德余, 陈跃, 葛万兴, 陈亚中.
江南早三叠世碳酸盐岩台地及其两侧斜坡带沉积特征和含油气性
. 沉积学报,
1993, 11(4): 47-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