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杨永恒, 孙国强, 王晔桐, 朱文军, 秦彩虹, 管斌.
柴达木盆地北缘平台地区路乐河组沉积环境与成岩流体特征
. 沉积学报,
2019, 37(6): 1258-1268.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08
|
[2] |
张敏, 李谨, 陈菊林.
热力作用对烃源岩中重排藿烷类化合物形成的作用
. 沉积学报,
2018, 36(5): 1033-103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63
|
[3] |
程熊, 侯读杰, 徐长贵, 王飞龙.
庙西凹陷严重生物降解原油序列中三环萜烷的异常分布成因初探
. 沉积学报,
2017, 35(1): 193-202.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1.019
|
[4] |
李红磊, 张敏, 姜连, 程熊.
利用芳烃参数研究煤系烃源岩中重排藿烷成因
. 沉积学报,
2016, 34(1): 191-199.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1.018
|
[5] |
张津宁, 张金功, 杨乾政, 吴春燕, 崔强, 王晔, 郭岭.
膏盐岩对异常高压形成与分布的控制——以柴达木盆地狮子沟地区为例
. 沉积学报,
2016, 34(3): 563-570.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3.014
|
[6] |
马立元, 尹航, 陈纯芳, 尹伟.
鄂尔多斯盆地红河油田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分析
. 沉积学报,
2015, 33(2): 416-425.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2.021
|
[7] |
李俊武, 代廷勇, 李凤杰, 杨承锦, 杨豫川.
柴达木盆地鄂博梁地区古近系沉积物源方向分析
. 沉积学报,
2015, 33(4): 649-658.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4.003
|
[8] |
斯春松, 刘占国, 寿建峰, 李积永, 宫清顺, 张庆丰, 王鹏, 王波.
柴达木盆地昆北地区路乐河组砂砾岩有效储层发育主控因素及分布规律
. 沉积学报,
2014, 32(5): 966-972.
|
[9] |
包建平.
北部湾盆地不同凹陷原油生物标志物分布与组成特征
. 沉积学报,
2007, 25(4): 646-652.
|
[10] |
李景贵, 郑建京, 刘文汇, 陈国俊, 孟自芳.
塔北、塔中地区碳酸盐岩及其原油中的二苯并噻吩类化合物
. 沉积学报,
2004, 22(2): 348-353.
|
[11] |
段毅, 张辉, 郑朝阳, 吴保祥.
柴达木盆地原油成因研究
. 沉积学报,
2004, 22(S1): 61-65.
|
[12] |
段毅, 彭德华, 张晓宝, 周世新, 王智平, 张辉.
柴达木盆地原油碳同位素组成的主控因素与成因类型
. 沉积学报,
2003, 21(2): 355-359.
|
[13] |
孙岩, 沈安江, 徐洋, 林年添.
柴达木盆地跃进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藻丘灰岩储层特征
. 沉积学报,
2002, 20(1): 61-69.
|
[14] |
张敏, 龙长河, 张俊, 张春明, 胡伯良.
塔北地区三叠系油藏原油中性含氮化合物和烷基苯酚的运移分馏作用
. 沉积学报,
2001, 19(1): 150-155.
|
[15] |
沈安江, 朱国华, 寿建峰, 徐洋.
柴达木盆地跃进地区E31、N1、N21碎屑岩储层特征
. 沉积学报,
2001, 19(1): 71-78.
|
[16] |
于会娟, 妥进才, 刘洛夫, 陈践发, 赵磊.
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侏罗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生烃潜力评价
. 沉积学报,
2000, 18(1): 133-138.
|
[17] |
史继扬, 向明菊, 周友平.
生物标志物藿烷类的单体碳稳定同位素研究
. 沉积学报,
2000, 18(2): 310-313,318.
|
[18] |
张立平, 黄第藩, 廖志勤.
伽马蜡烷——水体分层的地球化学标志
. 沉积学报,
1999, 17(1): 136-140.
|
[19] |
朱扬明, 张春明, 张敏, 梅博文, 金迪威, 肖乾华.
沉积环境的氧化还原性对重排甾烷形成的作用
. 沉积学报,
1997, 15(4): 103-108.
|
[20] |
陈斯忠, 裴存民, 张明辉.
珠江口盆地东部某单井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 沉积学报,
1991, 9(S1): 75-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