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魏巍, Algeo Thomas J., 陆永潮, 刘惠民, 张守鹏, 张靖宇, 杜远生.
古盐度指标与渤海湾盆地古近系海侵事件初探
. 沉积学报,
2021, 39(3): 571-59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04
|
[2] |
张璇, 韦恒叶.
湖北秭归吴家坪组—长兴组界线氧化还原条件及其意义
. 沉积学报,
2020, 38(3): 476-484.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08
|
[3] |
常吟善, 赵洪, 覃军, 李帅, 张建培.
古近纪气候变化在东海盆地内的化石记录
. 沉积学报,
2019, 37(2): 320-32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33
|
[4] |
陈伟, 李璇, 曾亮, 王庆同, 焦学尧, 杨平, 江小青, 马锦龙.
柴西上干柴沟组中上段介壳微量元素古环境古气候意义
. 沉积学报,
2019, 37(5): 992-100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92
|
[5] |
李华, 何幼斌, 黄伟, 刘朱睿鸷, 张锦.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奥陶系平凉组深水沉积特征及其与古环境关系——以陕西富平赵老峪地区为例
. 沉积学报,
2018, 36(3): 483-49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31
|
[6] |
屈雪峰, 温德顺, 张龙, 崔争锋, 张瀚丹, 马静.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超低渗透油藏形成过程分析——以古峰庄-麻黄山地区为例
. 沉积学报,
2017, 35(2): 383-392.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2.015
|
[7] |
张守鹏, 李保利, 贺振建, 张存霞.
渤海湾盆地古近纪沙三、四段沉积期古盐度不均衡性研究
. 沉积学报,
2016, 34(2): 397-403.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2.018
|
[8] |
杨华, 傅强, 齐亚林, 周新平, 龚宁, 黄少雄.
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延长期古湖盆生物相带划分及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16, 34(4): 688-693.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4.009
|
[9] |
王尹, 李祥辉, 周勇, 刘玲.
南雄盆地晚白垩世—古新世陆源沉积组份变化的古气候指示
. 沉积学报,
2015, 33(1): 116-123.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1.012
|
[10] |
李智超, 李文厚, 赖绍聪, 李永项, 李玉宏, 尚婷.
渭河盆地古近系细屑岩的古盐度分析
. 沉积学报,
2015, 33(3): 480-485.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3.006
|
[11] |
.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9油层组古盐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14, 32(1): 159-165.
|
[12] |
.
鄂尔多斯盆地长8油层组古地理环境与沉积特征
. 沉积学报,
2011, 29(6): 1086-1097.
|
[13] |
靳建辉.
新疆伊犁塔克尔莫乎尔沙漠全新世晚期沉积微量元素反映的古气候变化
. 沉积学报,
2011, 29(2): 336-345.
|
[14] |
赵俊青, 纪友亮, 张世奇, 夏斌.
陆相高分辨率层序界面识别的地球化学方法
. 沉积学报,
2004, 22(1): 79-86.
|
[15] |
黄俊华, 胡超涌, 周群峰, 杨桂芳.
长江中游和尚洞石笋的高分辨率同位素、微量元素记录及古气候研究
. 沉积学报,
2002, 20(3): 442-446.
|
[16] |
王随继, 黄杏珍, 妥进才, 邵宏舜, 阎存凤, 王寿庆, 何祖荣.
泌阳凹陷核桃园组微量元素演化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
. 沉积学报,
1997, 15(1): 65-70.
|
[17] |
任战利, 赵重远, 张军, 于忠平.
鄂尔多斯盆地古地温研究
. 沉积学报,
1994, 12(1): 56-65.
|
[18] |
王子玉, 姚琬圭, 陈晓明.
沉积磷酸盐法的古盐度意义
. 沉积学报,
1989, 7(4): 113-119.
|
[19] |
费富安.
对苏北含油盆地下第三系古环境和古气候的探讨
. 沉积学报,
1988, 6(1): 21-28.
|
[20] |
李成凤, 肖继风.
用微量元素研究胜利油田东营盆地沙河街组的古盐度
. 沉积学报,
1988, 6(4): 100-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