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乔大伟, 王红亮.
基于粒度小波变换分析的四川盐源盆地沉积特征及其对盆地形成演化的指示意义
. 沉积学报,
2019, 37(4): 713-72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65
|
[2] |
王振, 邱思静, 陈一凡, 程璐, 吕红华, 郑祥民.
新疆柴窝堡盆地南缘晚新生代陆源沉积物岩石磁学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2017, 35(3): 516-526.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3.010
|
[3] |
倪新锋.
塔里木盆地英买力—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型储层特征及成因
. 沉积学报,
2011, 29(3): 465-474.
|
[4] |
舒强.
苏北盆地浅钻沉积物磁化率与粒度记录的末次冰消期以来的环境变化
. 沉积学报,
2009, 27(1): 111-117.
|
[5] |
郭建军.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烃源岩的研究新进展
. 沉积学报,
2008, 26(3): 518-524.
|
[6] |
张翔.
塔里木盆地志留—泥盆纪岩相古地理及时空演化特征研究
. 沉积学报,
2008, 26(5): 762-771.
|
[7] |
陈景山.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古岩溶作用与储层分布
. 沉积学报,
2007, 25(6): 858-868.
|
[8] |
何 莹 鲍志东 沈安江 申银民 李明和.
塔里木盆地牙哈—英买力地区寒武系—下奥陶统白云岩形成机理
. 沉积学报,
2006, 24(06): 806-818.
|
[9] |
舒 强.
苏北盆地XH1#钻孔沉积物磁化率与粒度组分相关性变化特征及其意义研究
. 沉积学报,
2006, 24(2): 276-281.
|
[10] |
孙龙德.
塔里木含油气盆地沉积学研究进展
. 沉积学报,
2004, 22(3): 408-416.
|
[11] |
范国章, 金之钧, 刘国臣, 张宝民.
塔里木盆地高频波识别及其意义
. 沉积学报,
2001, 19(2): 245-248,270.
|
[12] |
江德昕, 杨惠秋.
塔里木盆地原油孢粉集合
. 沉积学报,
2000, 18(1): 80-88.
|
[13] |
杨威, 王清华, 刘效曾.
塔里木盆地和田河气田下奥陶统白云岩成因
. 沉积学报,
2000, 18(4): 544-548.
|
[14] |
王毅.
塔里木盆地震旦系—中泥盆统层序地层分析
. 沉积学报,
1999, 17(3): 414-421.
|
[15] |
王毅, 纪友亮, 熊继辉, 田海芹.
塔里木盆地上泥盆统与石炭系层序地层分析
. 沉积学报,
1998, 16(2): 74-81.
|
[16] |
柳广弟, 黄志龙, 郝石生, 周兴熙.
塔里木盆地天然气运聚系统与运聚模式
. 沉积学报,
1998, 16(1): 58-63.
|
[17] |
薛莲花, 陈国俊, 王琪, 史基安, 肖立新, 杨军, 赵克斌.
塔里木盆地K2-E旋回层序与海平面变化
. 沉积学报,
1998, 16(3): 66-71.
|
[18] |
吕修祥.
塔里木盆地侏罗系油气聚集与分布
. 沉积学报,
1998, 16(1): 64-69.
|
[19] |
王有孝, 孟仟祥, 范璞, 王春江, 李玉兰.
塔里木盆地古生界油苗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
. 沉积学报,
1990, 8(4): 104-114.
|
[20] |
史基安, 马宝林.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石炭系砂岩成岩作用研究
. 沉积学报,
1989, 7(3): 53-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