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余烨, 张昌民, 朱锐, 杜家元, 黄俨然, 王莉.
强制海退体系域识别特征及其油气意义
. 沉积学报,
2019, 37(2): 345-35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28
|
[2] |
刘英辉, 黄导武, 段冬平, 陈波, 丁芳, 陈晨, 黎祺.
煤层等时格架下中深层储层地震沉积学预测
. 沉积学报,
2018, 36(5): 957-968.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72
|
[3] |
任娜娜, 韩波, 张军涛, 冯菊芳, 王晓涛, 朱爽, 马强, 田海芹, 何治亮.
海水进退、滩坪出没、云化岩溶等与碳酸盐岩储层关系研究——以上扬子地台龙王庙组为例
. 沉积学报,
2018, 36(6): 1190-120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68
|
[4] |
胡双全, 杜贵超, 甄胜利.
泰国呵叻盆地二叠系Pha Nok Khao组碳酸盐岩沉积相特征
. 沉积学报,
2017, 35(4): 789-796.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4.013
|
[5] |
刘杰, 苏明, 乔少华, 沙志彬, 吴能友, 杨睿.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陆坡限制型海底峡谷群成因机制探讨
. 沉积学报,
2016, 34(5): 940-950.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5.013
|
[6] |
宋爽, 朱筱敏, 于福生, 葛家旺, 史亚会, 贺敬聪, 袁立忠, 刘军.
珠江口盆地长昌-鹤山凹陷古近系沉积-构造耦合关系
. 沉积学报,
2016, 34(2): 222-235.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2.002
|
[7] |
王永凤, 李冬, 王英民, 徐强.
珠江口盆地重要不整合界面与珠江沉积体系演化分析
. 沉积学报,
2015, 33(3): 587-594.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3.017
|
[8] |
魏巍, 张顺, 张晨晨, 吴朝东.
松辽盆地北部泉头组—嫩江组河流与湖泊—三角洲相地震沉积学特征
. 沉积学报,
2014, 32(6): 1153-1161.
|
[9] |
李成海, 王家豪, 柳保军, 苏奥, 徐东浩, 罗泉源, 刘姗, 牟川.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古近系沉积相类型
. 沉积学报,
2014, 32(6): 1162-1170.
|
[10] |
.
松辽盆地齐家地区青山口组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及其地震沉积学响应
. 沉积学报,
2013, 31(05): 889-897.
|
[11] |
.
珠江口盆地番禺天然气区东南缘坡折带韩江组中段沉积层序与岩性地层圈闭研究
. 沉积学报,
2013, 31(6): 1081-1087.
|
[12] |
.
珠江口盆地(东部)珠江组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及储层分布
. 沉积学报,
2012, 30(2): 291-300.
|
[13] |
李云.
珠江口盆地荔湾31气田珠江组深水扇沉积相分析
. 沉积学报,
2011, 29(4): 665-676.
|
[14] |
邵磊.
珠江口盆地的沉积充填与珠江的形成演变
. 沉积学报,
2008, 26(2): 179-158.
|
[15] |
陈景山.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古岩溶作用与储层分布
. 沉积学报,
2007, 25(6): 858-868.
|
[16] |
李双应, 岳书仓.
安徽巢湖二叠系栖霞组碳酸盐岩斜坡沉积
. 沉积学报,
2002, 20(1): 7-12.
|
[17] |
江德昕, 杨惠秋.
珠江口盆地早第三纪油源岩形成环境
. 沉积学报,
2000, 18(3): 469-474.
|
[18] |
马永生, 李启明, 关德师.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气田奥陶系马五1-4碳酸盐岩微相特征与储层不均质性研究
. 沉积学报,
1996, 14(1): 22-32.
|
[19] |
张俊达, 裴存民.
珠江口盆地东部原油和抽提物中苯并藿烷的检出及其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1991, 9(S1): 125-130.
|
[20] |
陈斯忠, 裴存民, 张明辉.
珠江口盆地东部某单井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 沉积学报,
1991, 9(S1): 75-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