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森, 朱如凯, 崔景伟, 罗忠, 焦航, 柳涵.
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细粒沉积岩特征与古环境——以铜川地区瑶页1井为例
. 沉积学报,
2020, 38(3): 554-57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62
|
[2] |
梁飞, 黄文辉, 牛君.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二叠系山西组山1段-下石盒子组盒8段物源分析
. 沉积学报,
2018, 36(1): 142-153.
doi: 10.3969/j.issn.1000-0550.2018.016
|
[3] |
王越, 陈世悦, 梁绘媛, 王剑, 李天宝.
鄂尔多斯盆地保德地区上古生界沉积相与沉积演化特征
. 沉积学报,
2016, 34(4): 775-784.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4.017
|
[4] |
郑文波, 胡向阳, 陈舒薇, 刘建党, 贾超.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上古生界沉积演化特征
. 沉积学报,
2015, 33(2): 306-313.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2.010
|
[5] |
郑庆华, 柳益群.
鄂尔多斯盆地镇北地区延长组长4+5致密油层成岩作用及成岩相
. 沉积学报,
2015, 33(5): 1000-1012.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5.016
|
[6] |
.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17α(H)-重排藿烷类的分布及成因探讨
. 沉积学报,
2014, 32(4): 790-796.
|
[7] |
.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深水岩相发育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13, 31(05): 928-938.
|
[8] |
方少仙.
鄂尔多斯盆地内部中二叠统石盒子组盒8下亚段砂岩中的风暴岩
. 沉积学报,
2011, 29(1): 23-30.
doi:
|
[9] |
.
鄂尔多斯盆地余兴庄—子洲地区上古生界山3 2储层砂岩成岩作用与成岩相
. 沉积学报,
2011, 29(6): 1031-1040.
|
[10] |
张满郎.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层序地层划分及演化
. 沉积学报,
2009, 27(2): 289-298.
doi:
|
[11] |
郭彦如 刘化清 李相博 完颜容 郑希民.
大型坳陷湖盆层序地层格架的研究方法体系 ———以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延长组为例
. 沉积学报,
2008, 26(3): 384-391.
doi:
|
[12] |
李剑锋, 徐正球, 马军, 苗建宇.
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奥陶系碳酸盐岩生烃能力研究
. 沉积学报,
2003, 21(4): 702-706.
|
[13] |
蒋助生, 胡国艺, 李志生, 罗霞, 张英, 李剑, 谢增业.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气源对比新探索
. 沉积学报,
1999, 17(S1): 820-824.
|
[14] |
袁志华, 冯增昭, 吴胜和.
中扬子地区早三叠世大冶期岩相古地理研究
. 沉积学报,
1999, 17(1): 38-43.
|
[15] |
夏新宇, 洪峰, 赵林, 张文正.
鄂尔多斯盆地下奥陶统碳酸盐岩有机相类型及生烃潜力
. 沉积学报,
1999, 17(4): 638-643.
|
[16] |
王震亮, 陈荷立.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上古生界古流体动力分析
. 沉积学报,
1998, 16(4): 105-108.
|
[17] |
黄第藩, 赵孟军, 张水昌.
塔里木盆地满加尔油气系统下古生界油源油中蜡质烃来源的成因分析
. 沉积学报,
1997, 15(2): 6-13.
|
[18] |
任战利, 赵重远, 张军, 于忠平.
鄂尔多斯盆地古地温研究
. 沉积学报,
1994, 12(1): 56-65.
|
[19] |
金振奎, 冯增昭.
华北地台东部下古生界白云岩的类型及储集性
. 沉积学报,
1993, 11(2): 11-18.
|
[20] |
范善发, 周中毅, 潘长春.
应用生物标志物评价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沉积物的古环境
. 沉积学报,
1991, 9(S1): 44-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