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黄献好, 孙玉琦, 王伟超, 刘炳强, 张少林, 张语涛, 邵龙义.
柴北缘西大滩地区下—中侏罗统层序—古地理及聚煤特征
. 沉积学报,
2020, 38(2): 266-283.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44
|
[2] |
金民东, 谭秀成, 李毕松, 朱祥, 曾伟, 连承波.
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成因
. 沉积学报,
2019, 37(3): 443-454.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48
|
[3] |
李百强, 王起琮, 张小莉, 吴珍珍, 巨银娟, 纪炜, 李军.
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马五1-2亚段岩相古地理特征及其对储层的影响
. 沉积学报,
2019, 37(3): 589-60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41
|
[4] |
刘炳强, 祝铠甲, 黄献好, 陈磊, 刘达成, 邵龙义.
柴西缘阿尔金山前下侏罗统层序地层与岩相古地理研究
. 沉积学报,
2019, 37(2): 356-37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30
|
[5] |
钟原, 刘宏, 谭秀成, 连承波, 廖纪佳, 刘明洁, 胡广, 曹剑.
富砂地层格架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及储层甜点预测——以四川盆地合川地区须家河组为例
. 沉积学报,
2016, 34(4): 758-774.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4.016
|
[6] |
.
西南地区晚二叠世层序—古地理及聚煤特征
. 沉积学报,
2013, 31(05): 856-866.
|
[7] |
刘占国.
四川盆地川中地区中下侏罗统砂岩储层异常致密成因机理
. 沉积学报,
2011, 29(4): 744-751.
|
[8] |
谭秀成.
陆表海碳酸盐岩台地沉积期微地貌恢复方法研究——以四川盆地磨溪气田嘉二2亚段A层为例
. 沉积学报,
2011, 29(3): 486-494.
|
[9] |
郑荣才.
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和鲕滩预测
. 沉积学报,
2009, 27(1): 1-8.
|
[10] |
乔占峰.
泸州古隆起地区嘉陵江组层序特征及其对碳酸盐岩储层的控制
. 沉积学报,
2008, 26(1): 92-99.
|
[11] |
淡卫东.
川西白马庙气田上侏罗统蓬莱镇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
. 沉积学报,
2007, 25(5): 708-715.
|
[12] |
杨晓萍.
煤系地层中储层基本特征与优质储层的形成与分布
. 沉积学报,
2007, 25(6): 891-895.
|
[13] |
王一刚.
四川盆地三叠系飞仙关组气藏储层成岩作用研究拾零
. 沉积学报,
2007, 25(6): 831-839.
|
[14] |
.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沉积相特征与层序地层分析
. 沉积学报,
2006, 24(4): 549-554.
|
[15] |
杨剑萍, 许正豪, 姜在兴, 操应长, 陈发亮.
山东惠民凹陷中央隆起带古近系沙河街组层序地层特征及控制因素研究
. 沉积学报,
2003, 21(4): 670-674.
|
[16] |
金振奎, 邹元荣, 由伟丰, 蒋春雷.
渤海湾盆地北部奥陶纪岩相古地理
. 沉积学报,
2002, 20(1): 13-19.
|
[17] |
杨家静, 王一刚, 王兰生, 文应初, 刘划一, 周国源.
四川盆地东部长兴组——飞仙关组气藏地球化学特征及气源探讨
. 沉积学报,
2002, 20(2): 349-353.
|
[18] |
郑荣才.
四川盆地下侏罗统大安寨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 沉积学报,
1998, 16(2): 42-49.
|
[19] |
黄继祥, 曾伟, 张高信, 冉宏.
四川盆地川东地区三叠系嘉陵江组第二段滩微相的发育分布及对气藏形成的控制
. 沉积学报,
1995, 13(S1): 109-117.
|
[20] |
黄建国, 刘世万.
四川盆地三叠纪蒸发岩地层硫同位素的分布
. 沉积学报,
1989, 7(2): 105-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