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杨田, 操应长, 田景春.
浅谈陆相湖盆深水重力流沉积研究中的几点认识
. 沉积学报,
2021, 39(1): 88-111.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37
|
[2] |
张慧芳, 吴欣松, 王斌, 段云江, 屈洋, 陈德飞.
陆相湖盆沉积有机质富集机理研究进展
. 沉积学报,
2016, 34(3): 463-477.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3.004
|
[3] |
.
中国南海西北次海盆西北陆缘洋陆过渡区深水沉积体系特征
. 沉积学报,
2014, 32(3): 442-449.
|
[4] |
.
中国东部陆架全新世沉积体系:过程—产物关系研究进展评述
. 沉积学报,
2013, 31(05): 845-855.
|
[5] |
.
不同水动力下陆相碳酸钙沉积的蓝藻钙化试验的初步研究
. 沉积学报,
2012, 30(6): 1080-1087.
|
[6] |
朱志军.
川西前陆盆地侏罗纪层序地层格架、沉积体系配置及演化
. 沉积学报,
2010, 28(3): 451-461.
|
[7] |
杨伟利.
陆相断陷盆地可容空间转换特征
. 沉积学报,
2009, 27(2): 299-305.
|
[8] |
邹才能.
陆相湖盆深水砂质碎屑流成因机制与分布特征——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例
. 沉积学报,
2009, 27(6): 1068-1075.
|
[9] |
吴时国.
南海北部陆坡深水沉积体系研究
. 沉积学报,
2009, 27(5): 922-930.
|
[10] |
赖生华.
断陷盆地沉积体系研究新思路:从古地貌、岩性变化、水体深度到沉积体系
. 沉积学报,
2007, 25(5): 663-670.
|
[11] |
鲍志东, 刘凌, 张冬玲, 李儒峰, 管守锐, 康永尚, 王英名, 齐雪峰, 赵秀岐.
准噶尔盆地侏罗系沉积体系纲要
. 沉积学报,
2005, 23(2): 194-202.
|
[12] |
任拥军, 王冠民, 马在平, 钟建华, 陈清华.
试论短周期幕式构造沉降对陆相断陷盆地高频沉积旋回的控制
. 沉积学报,
2005, 23(4): 672-676.
|
[13] |
陶晓风, 刘登忠, 朱利东.
陆相盆地沉积作用与构造作用的关系
. 沉积学报,
2001, 19(3): 410-414.
|
[14] |
郑荣才, 彭军, 吴朝容.
陆相盆地基准面旋回的级次划分和研究意义
. 沉积学报,
2001, 19(2): 249-255.
|
[15] |
张慧.
大通盆地沉积体系与聚煤特征
. 沉积学报,
1998, 16(2): 139-144.
|
[16] |
章泽军.
长——平陆相红色盆地北东段量化沉积学特征及其演化
. 沉积学报,
1998, 16(4): 55-61.
|
[17] |
郭建华, 宫少波, 吴东胜.
陆相断陷湖盆T-R旋回沉积层序与研究实例
. 沉积学报,
1998, 16(1): 8-14.
|
[18] |
丘东洲.
中国中新生代陆相盆地沉积分类探讨
. 沉积学报,
1988, 6(2): 50-60.
|
[19] |
安作相.
含油气盆地陆相沉积模式的探讨
. 沉积学报,
1983, 1(4): 124-130.
|
[20] |
尚慧芸, 姜乃煌.
陆相沉积盆地指相生物标记物及分子参数
. 沉积学报,
1983, 1(1): 107-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