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刘喜停, 李安春, 马志鑫, 董江, 张凯棣, 徐方建, 王厚杰.
沉积过程对自生黄铁矿硫同位素的约束
. 沉积学报,
2020, 38(1): 124-13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73
|
[2] |
郭荣涛, 张永庶, 陈晓冬, 张庆辉, 王鹏, 崔俊, 姜营海, 李亚峰, 蒋启财, 刘波.
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高频旋回与古地貌特征
. 沉积学报,
2019, 37(4): 812-824.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74
|
[3] |
顾志翔, 何幼斌, 彭勇民, 罗进雄, 刘小帆, 张锦, 聂鸿宇.
四川盆地下寒武统膏盐岩“多潟湖”沉积模式
. 沉积学报,
2019, 37(4): 834-84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88
|
[4] |
金民东, 谭秀成, 李毕松, 朱祥, 曾伟, 连承波.
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成因
. 沉积学报,
2019, 37(3): 443-454.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48
|
[5] |
朱扬明, 李颖, 郝芳, 邹华耀, 郭旭升.
四川盆地海、陆相烃源岩有机质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变化及其地球化学意义
. 沉积学报,
2017, 35(6): 1254-1264.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6.016
|
[6] |
谭梦琪, 刘自亮, 沈芳, 谢润成, 刘成川, 邓昆, 徐浩.
四川盆地回龙地区下侏罗统自流井组大安寨段混积岩特征及模式
. 沉积学报,
2016, 34(3): 571-581.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3.015
|
[7] |
彭成名, 王刚, 陈原林, 李正友, 薛灵文, 杨慧, 卢应辉, 侯芸.
南盘江盆地中北部三叠纪深水盆地古水流方向研究
. 沉积学报,
2016, 34(6): 1120-1132.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6.010
|
[8] |
.
四川盆地东南部早三叠世地震事件沉积及其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12, 30(3): 477-489.
|
[9] |
谭秀成.
陆表海碳酸盐岩台地沉积期微地貌恢复方法研究——以四川盆地磨溪气田嘉二2亚段A层为例
. 沉积学报,
2011, 29(3): 486-494.
|
[10] |
王一刚.
四川盆地三叠系飞仙关组气藏储层成岩作用研究拾零
. 沉积学报,
2007, 25(6): 831-839.
|
[11] |
.
蒸发岩与油气生成、保存的关系
. 沉积学报,
2006, 24(4): 596-606.
|
[12] |
杨家静, 王一刚, 王兰生, 文应初, 刘划一, 周国源.
四川盆地东部长兴组——飞仙关组气藏地球化学特征及气源探讨
. 沉积学报,
2002, 20(2): 349-353.
|
[13] |
谭富文.
云南思茅三叠纪弧后前陆盆地的沉积特征
. 沉积学报,
2002, 20(4): 560-567.
|
[14] |
王兴志, 穆曙光, 方少仙, 黄继祥, 侯方浩.
四川盆地西南部震旦系白云岩成岩过程中的孔隙演化
. 沉积学报,
2000, 18(4): 549-554.
|
[15] |
沈平, 徐永昌, 王晋江, 王兰生.
天然气中硫化氢硫同位素组成及沉积地球化学相
. 沉积学报,
1997, 15(2): 216-219.
|
[16] |
黄继祥, 曾伟, 张高信, 冉宏.
四川盆地川东地区三叠系嘉陵江组第二段滩微相的发育分布及对气藏形成的控制
. 沉积学报,
1995, 13(S1): 109-117.
|
[17] |
赵永胜, 王多义, 胡志水.
四川盆地西缘早三叠世早期碳酸盐重力流沉积与环境
. 沉积学报,
1994, 12(2): 1-9.
|
[18] |
邱艳生.
山西襄汾奥陶系岩石学特征及沉积环境分析
. 沉积学报,
1993, 11(4): 67-72.
|
[19] |
张彭熹.
中国蒸发岩研究中几个值得重视的地质问题的讨论
. 沉积学报,
1992, 10(3): 78-84.
|
[20] |
李任伟, 辛茂安.
东濮盆地蒸发岩的成因
. 沉积学报,
1989, 7(4): 141-1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