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金民东, 谭秀成, 李毕松, 朱祥, 曾伟, 连承波.
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成因
. 沉积学报,
2019, 37(3): 443-454.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48
|
[2] |
王广伟, 李平平, 郝芳, 邹华耀, 余新亚.
建南地区飞仙关组三段白云岩分布与成因——基于三维地震、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综合分析
. 沉积学报,
2016, 34(1): 168-180.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1.016
|
[3] |
钟原, 刘宏, 谭秀成, 连承波, 廖纪佳, 刘明洁, 胡广, 曹剑.
富砂地层格架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及储层甜点预测——以四川盆地合川地区须家河组为例
. 沉积学报,
2016, 34(4): 758-774.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4.016
|
[4] |
谭梦琪, 刘自亮, 沈芳, 谢润成, 刘成川, 邓昆, 徐浩.
四川盆地回龙地区下侏罗统自流井组大安寨段混积岩特征及模式
. 沉积学报,
2016, 34(3): 571-581.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3.015
|
[5] |
黎荣, 胡忠贵, 张航, 胡明毅, 陈轩, 朱宜新, 刘菲.
川东卧龙河-洋渡溪区带长兴组台内礁滩沉积格局及有利储集体展布
. 沉积学报,
2016, 34(5): 973-982.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5.016
|
[6] |
曾德勇.
广元上寺剖面下三叠统飞仙关组风暴岩:巨型季风体制下的极端气候事件?
. 沉积学报,
2011, 29(3): 440-448.
|
[7] |
胡明毅.
四川盆地嘉陵江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和储层预测
. 沉积学报,
2010, 28(6): 1145-1152.
|
[8] |
李福来.
内蒙古东北部上二叠统林西组沉积环境
. 沉积学报,
2009, 27(2): 265-272.
|
[9] |
荣辉.
川东北开县满月甘泉剖面长兴组生物丘构成及成丘模式
. 沉积学报,
2009, 27(1): 9-17.
|
[10] |
罗冰.
蜀南地区飞仙关组鲕滩储层成因机制分析
. 沉积学报,
2009, 27(3): 404-409.
|
[11] |
田云涛.
桂西南柳桥地区上二叠统大隆组层状硅质岩成因和沉积环境
. 沉积学报,
2007, 25(5): 671-677.
|
[12] |
王一刚.
四川盆地三叠系飞仙关组气藏储层成岩作用研究拾零
. 沉积学报,
2007, 25(6): 831-839.
|
[13] |
魏国齐, 陈更生, 杨威, 杨雨, 胡明毅, 张林, 吴世祥, 金惠, 沈珏红.
川北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槽台”沉积体系及演化
. 沉积学报,
2004, 22(2): 254-260.
|
[14] |
王兴志, 张帆, 马青, 杨满平, 王一刚, 文应初, 杨雨, 张静.
四川盆地东部晚二叠世—早三叠世飞仙关期礁、滩特征与海平面变化
. 沉积学报,
2002, 20(2): 249-254.
|
[15] |
杨威, 朱忠德, 刘秉理, 肖传桃.
造礁生物群落演化在海平面变化研究中的运用—以中扬子台地下奥陶统红花园组生物礁为例
. 沉积学报,
2001, 19(1): 55-59.
|
[16] |
吴少波.
博格达山前凹陷上二叠统乌拉泊组沉积相及沉积模式
. 沉积学报,
2001, 19(3): 333-339.
|
[17] |
李越, 陈旭.
陕南川北志留系兰多维列统特列奇阶宁强组的生物礁
. 沉积学报,
1998, 16(3): 124-131.
|
[18] |
沈平, 徐永昌, 王晋江, 王兰生.
天然气中硫化氢硫同位素组成及沉积地球化学相
. 沉积学报,
1997, 15(2): 216-219.
|
[19] |
黄继祥, 曾伟, 张高信, 冉宏.
四川盆地川东地区三叠系嘉陵江组第二段滩微相的发育分布及对气藏形成的控制
. 沉积学报,
1995, 13(S1): 109-117.
|
[20] |
李书舜, 刘大成.
四川地区晚二叠世沉积环境与生物礁
. 沉积学报,
1988, 6(3): 112-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