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杨永恒, 孙国强, 王晔桐, 朱文军, 秦彩虹, 管斌.
柴达木盆地北缘平台地区路乐河组沉积环境与成岩流体特征
. 沉积学报,
2019, 37(6): 1258-1268.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08
|
[2] |
贾文博, 关平, 刘沛显, 于川淇, 庞磊.
湖相碳酸盐岩元素测试方法研究
. 沉积学报,
2018, 36(4): 842-85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42
|
[3] |
马丽芳, 鲍晶, 应红, 胡春华, 钟思锐, 杨淑芬, 宋春晖, 孟庆泉.
祁连山北缘酒西盆地新生代沉积通量变化对周缘山体构造隆升—风化剥蚀历史的响应
. 沉积学报,
2016, 34(1): 49-57.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1.004
|
[4] |
李俊武, 代廷勇, 李凤杰, 杨承锦, 杨豫川.
柴达木盆地鄂博梁地区古近系沉积物源方向分析
. 沉积学报,
2015, 33(4): 649-658.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4.003
|
[5] |
张晨晨, 张顺, 魏巍, 吴朝东.
松辽盆地嫩江组凝缩层形成机制及其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15, 33(5): 891-898.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5.005
|
[6] |
.
柴达木盆地北缘下干柴沟组下段湖相混合沉积发育特征及其对储层的影响
. 沉积学报,
2013, 31(04): 724-729.
|
[7] |
.
柴达木盆地东北缘中新统遗迹化石组合及其沉积环境
. 沉积学报,
2013, 31(3): 413-420.
|
[8] |
.
青藏高原北部新生代构造演化在柴达木盆地中的沉积记录
. 沉积学报,
2013, 31(05): 824-833.
|
[9] |
伊海生.
西藏高原沱沱河盆地渐新世—中新世湖相碳酸盐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正铕异常成因初探
. 沉积学报,
2008, 26(1): 1-10.
|
[10] |
杨剑萍.
柴达木盆地西南缘新近系与地震沉积有关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及其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08, 26(6): 967-974.
|
[11] |
雷国良.
柴达木盆地察尔汗古湖贝壳堤剖面粒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
. 沉积学报,
2007, 25(2): 274-282.
|
[12] |
王英民.
深水沉积的动力学机制和响应
. 沉积学报,
2007, 25(4): 495-504.
|
[13] |
段毅, 彭德华, 张辉, 吴保祥, 郑朝阳, 王传远.
柴达木盆地西部尕斯库勒油田E31油藏成藏条件与机制
. 沉积学报,
2005, 23(1): 150-155.
|
[14] |
段毅, 张辉, 郑朝阳, 吴保祥.
柴达木盆地原油成因研究
. 沉积学报,
2004, 22(S1): 61-65.
|
[15] |
李继亮, 肖文交, 闫臻.
盆山耦合与沉积作用
. 沉积学报,
2003, 21(1): 52-60.
|
[16] |
蒋宏忱, 于炳松, 王黎栋, 穆剑, 刘忠宝.
柴达木盆地西部红狮凹陷第三系下干柴沟组沉积相分析
. 沉积学报,
2003, 21(3): 391-397.
|
[17] |
宋春晖, 方小敏, 高军平, 孙东, 范马洁.
青藏高原东北部贵德盆地新生代沉积演化与构造隆升
. 沉积学报,
2001, 19(4): 493-500.
|
[18] |
徐雁前, 刘生梅, 段毅.
柴达木盆地第四系沉积物中长链脂肪酸乙酯化合物的检出及意义
. 沉积学报,
1994, 12(3): 99-105.
|
[19] |
王国纯, 朱伟林.
东海盆地新生代沉积环境
. 沉积学报,
1992, 10(2): 100-108.
|
[20] |
王多云, 陈应泰, 徐洪生.
受周期性湖平面升降控制的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柴达木盆地阿尔金山前西段干柴沟组
. 沉积学报,
1991, 9(4): 43-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