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爱华, 叶思源, 刘建坤, 丁喜桂, 李华玲, 许乃岑.
不同选择性提取方法锶钡比的海陆相沉积环境判别探讨
. 沉积学报,
2020, 38(6): 1226-1238.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118
|
[2] |
王媛媛, 王学芹, 胡斌.
黄河三角洲潮坪环境中现代生物遗迹组成与分布特征
. 沉积学报,
2019, 37(6): 1244-125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13
|
[3] |
.
辽东湾西岸典型岬湾海滩表层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及水动力条件浅析
. 沉积学报,
2014, 32(4): 700-709.
|
[4] |
宫少军, 秦志亮, 叶思源, 乔吉果, 赵卫.
黄河三角洲ZK5钻孔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
. 沉积学报,
2014, 32(5): 855-862.
|
[5] |
.
黄河三角洲ZK1孔晚第四纪以来沉积层序演化及其古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2013, 31(6): 1050-1058.
|
[6] |
吕雁斌.
新疆巴里坤湖粒度组分分解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 沉积学报,
2011, 29(1): 134-142.
doi:
|
[7] |
成 玮.
黄河三角洲现代泥质沉积物非构造裂缝空间展布研究
. 沉积学报,
2011, 29(2): 363-373.
doi:
|
[8] |
张廷山.
泸州古隆起对贵州赤水地区早、中三叠世沉积环境和相带展布的控制
. 沉积学报,
2008, 26(4): 583-592.
doi:
|
[9] |
薛春汀.
西汉末—北宋黄河三角洲(公元11~1099年)的沉积记录
. 沉积学报,
2008, 26(5): 804-812.
doi:
|
[10] |
彭晓彤, 周怀阳, 叶瑛, 陈光谦.
珠江河口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对底层水动力环境的指示
. 沉积学报,
2004, 22(3): 487-493.
|
[11] |
赵全民, 杨道庆, 江继刚, 彭江, 徐士忠.
舞阳、襄城凹陷下第三系盐湖相有机地球化学与沉积环境研究
. 沉积学报,
2003, 21(2): 334-339.
|
[12] |
岳乐平, 邱占祥, 颉光普, 邱铸鼎, 张莉, 张云翔, Heller F.
兰州盆地永登剖面记录的第三纪沉积环境
. 沉积学报,
2003, 21(4): 683-687.
|
[13] |
谢小平, 佟再三, 沈焕庭.
甘肃景泰红水堡晚石炭世沉积环境与沉积相分析
. 沉积学报,
2003, 21(3): 381-390.
|
[14] |
刘志飞, 王成善.
青藏高原北部可可西里盆地第三纪风火山群沉积环境分析
. 沉积学报,
2001, 19(1): 28-36.
|
[15] |
杨逢清, 熊伟.
四川省壤塘县金木达晚三叠世深水沉积中的遗迹化石及沉积环境分析
. 沉积学报,
2000, 18(1): 73-79.
|
[16] |
陈敬安, 万国江, 徐经意.
洱海沉积物粒度记录与气候干湿变迁
. 沉积学报,
2000, 18(3): 341-345.
|
[17] |
徐天光, 顾家裕, 薛叔浩.
塔里木盆地轮台断隆第三系盐湖沉积环境研究
. 沉积学报,
1998, 16(3): 137-140.
|
[18] |
舒小辛, 刘志伟, 王慧中, 刘传联, 陈东敬, 洪太原.
东营凹陷第三纪湖相沉积物磁性特征及其与环境变化的关系
. 沉积学报,
1995, 13(S1): 96-101.
|
[19] |
李广雪, 薛春汀.
黄河三角洲的生物逃逸沉积构造
. 沉积学报,
1992, 10(2): 88-93.
|
[20] |
朱莲芳, 马宝林.
塔里木盆地阿克苏—柯坪地区寒武系—奥陶系的沉积环境
. 沉积学报,
1991, 9(2): 55-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