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郭芪恒, 史书婷, 金振奎, 李阳, 王金艺, 任奕霖, 王凌.
河口湾潮坪潮汐水道发育特征及地质意义 ——以钱塘江为例
. 沉积学报,
2022, 40(1): 182-191.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71
|
[2] |
王金艺, 金振奎.
微生物白云岩形成机理、识别标志及存在的问题
. 沉积学报,
2022, 40(2): 350-35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135
|
[3] |
华柑霖, 吴松涛, 邱振, 荆振华, 徐加乐, 管墨迪.
页岩纹层结构分类与储集性能差异
. 沉积学报,
2021, 39(2): 281-29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110
|
[4] |
赵秧秧, 高抒.
台风风暴潮影响下潮滩沉积动力模拟初探——以江苏如东海岸为例
. 沉积学报,
2015, 33(1): 79-90.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1.008
|
[5] |
.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二叠系云质碎屑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机理研究
. 沉积学报,
2013, 31(05): 898-906.
|
[6] |
刘占国.
四川盆地川中地区中下侏罗统砂岩储层异常致密成因机理
. 沉积学报,
2011, 29(4): 744-751.
|
[7] |
石兰亭.
松辽盆地南部上白垩统中部组合层序界面的识别标志及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
. 沉积学报,
2010, 28(2): 235-242.
|
[8] |
袁静.
东营凹陷深层溶蚀孔隙的多重介质成因机理和动力机制
. 沉积学报,
2007, 25(6): 840-846.
|
[9] |
.
江苏王港潮间带柱状样的压缩和校正
. 沉积学报,
2006, 24(4): 555-561.
|
[10] |
何莹, 鲍志东, 沈安江, 申银民, 李明和.
塔里木盆地牙哈—英买力地区寒武系—下奥陶统白云岩形成机理
. 沉积学报,
2006, (6): 806-818.
|
[11] |
何 莹 鲍志东 沈安江 申银民 李明和.
塔里木盆地牙哈—英买力地区寒武系—下奥陶统白云岩形成机理
. 沉积学报,
2006, 24(06): 806-818.
|
[12] |
徐德兵, 白志达, 张秉良, 洪汉净.
吉林龙岗火山群火山碎屑基浪堆积特征与成因机理
. 沉积学报,
2005, 23(1): 60-66.
|
[13] |
王爱军, 汪亚平, 杨旸.
江苏王港潮间带表层沉积物特征及输运趋势
. 沉积学报,
2004, 22(1): 124-129.
|
[14] |
覃文圣, 刘建波, 韩宝福, 王宪曾, 李福昌.
山东山旺中新世硅藻土的纹层类型及成因
. 沉积学报,
2004, 22(2): 267-275.
|
[15] |
庞雄奇, 李素梅, 黎茂稳, 金之钧.
八面河地区"未熟—低熟油"成因探讨
. 沉积学报,
2001, 19(4): 586-591.
|
[16] |
孟万斌, 张锦泉.
陕甘宁盆地中部马五1潮缘碳酸盐岩沉积旋回及其成因探讨
. 沉积学报,
2000, 18(3): 419-423.
|
[17] |
王建, 沙润, 汪永进, 萧家仪, 周春林, 胡晓晓, 陈国祥, 黄夕川.
江苏中部粉砂淤泥质滩岸大剖面所揭示的滩岸发育过程与环境演变
. 沉积学报,
1997, 15(S1): 51-56.
|
[18] |
刘文汇, 徐永昌.
天然气成因类型及判别标志
. 沉积学报,
1996, 14(1): 110-116.
|
[19] |
柳祖汉.
古风暴沉积的化石标志
. 沉积学报,
1988, 6(2): 118-122.
|
[20] |
黄迺和, 王根发.
古代潮汐沉积物的新判据——潮汐周期层序
. 沉积学报,
1987, 5(2): 39-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