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郭芪恒, 金振奎, 史书婷, 朱小二, 李硕, 陈媛, 王金艺.
鲕粒粒度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 沉积学报,
2020, 38(4): 737-74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50
|
[2] |
张国栋, 鲜本忠, 晁储志, 宋德邻, 刘建平, 于硕, 王馨冉, 晏奇.
鄂尔多斯盆地三水河剖面上三叠统块状砂岩的异重流成因——来自岩石结构的证据
. 沉积学报,
2019, 37(5): 934-944.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86
|
[3] |
陈麦雨, 徐守余, 张立强, 王朝, 许紫菁.
动态图像法与镜下测量法粒度分布结果对比研究
. 沉积学报,
2019, 37(3): 502-51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73
|
[4] |
付坤荣, 黄理力, 祝怡, 冯翔艺蓝, 章巧, 关小丽, 高达.
塔中地区晚奥陶世碳酸盐台缘与台内沉积差异——定性和定量的碳酸盐岩微相综合分析
. 沉积学报,
2018, 36(1): 101-109.
doi: 10.3969/j.issn.1000-0550.2018.012
|
[5] |
罗章, 蔡斌, 陈沈良.
动态图像法应用于海滩沉积物粒度粒形测试及其与筛析法的比较
. 沉积学报,
2016, 34(5): 881-891.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5.007
|
[6] |
张旻旻, 张梅生, 李晓波, 王旖旎, 杨明, 姚路, 王成龙, 张乾.
辽西兴城地区上古生界沉积环境识别
. 沉积学报,
2015, 33(6): 1159-1169.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6.009
|
[7] |
赵鲁阳, 吕大炜, 刘海燕, 金爱文, 吴晓燕, 冯婷婷, 于得明, 刘建强.
安徽巢北地区五通组沉积环境分析
. 沉积学报,
2015, 33(3): 470-479.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3.005
|
[8] |
.
激光法粒度筛析校正研究
. 沉积学报,
2012, 30(4): 716-723.
|
[9] |
张富元.
南海表层沉积物的沉降法和激光法粒度分析结果对比和校正
. 沉积学报,
2011, 29(4): 767-775.
doi:
|
[10] |
张平.
稳定湖相沉积物和风成黄土粒度判别函数的建立及其意义
. 沉积学报,
2008, 26(3): 501-507.
doi:
|
[11] |
仝长亮.
江苏潮滩沉积物激光粒度仪与移液管—筛析分析结果的对比
. 沉积学报,
2008, 26(1): 46-53.
doi:
|
[12] |
李桂海 曹志敏 蓝东兆 许 江 王珊珊.
厦门海域现代沉积环境与重金属环境地球化学特征
. 沉积学报,
2006, 24(06): 870-876.
|
[13] |
.
Mastersize 2000型激光粒度仪分析数据可靠性检验及意义——以洛川剖面S4层古土壤为例
. 沉积学报,
2006, 24(4): 531-539.
|
[14] |
张璞, 陈建强, 田明中, 朱金芳, 黄宗林, 江春亮.
福建省漳州市第四纪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
. 沉积学报,
2005, 23(2): 275-283.
|
[15] |
岳乐平, 杨利荣, 李智佩, 王珉, 张维吉, 聂浩刚.
西北地区干枯湖床沉积粒度组成与东亚沙尘天气
. 沉积学报,
2004, 22(2): 325-331.
|
[16] |
胡刚, 王乃昂, 罗建育, 高顺尉, 李巧玲.
花海湖泊古风成砂的粒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2001, 19(4): 642-647.
|
[17] |
程鹏, 高抒, 李徐生.
激光粒度仪测试结果及其与沉降法、筛析法的比较
. 沉积学报,
2001, 19(3): 449-455.
|
[18] |
杨晓强, 李华梅.
泥河湾盆地沉积物磁化率及粒度参数对沉积环境的响应
. 沉积学报,
1999, 17(S1): 763-768.
|
[19] |
张晓帆, 冯英进, 胡亚平.
沉积岩粒度分析专家系统
. 沉积学报,
1995, 13(1): 126-132.
|
[20] |
虞子冶, 施央申, 郭令智.
广西钦州盆地志留纪—中泥盆世等深流沉积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 沉积学报,
1989, 7(3): 21-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