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晓波, 偶奇, 王旖旎, 王晗, 杨明, 张梅生.
辽宁兴城地区前寒武纪地层序列和不整合
. 沉积学报,
2020, 38(4): 687-711.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04
|
[2] |
乔大伟, 王红亮.
基于粒度小波变换分析的四川盐源盆地沉积特征及其对盆地形成演化的指示意义
. 沉积学报,
2019, 37(4): 713-72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65
|
[3] |
魏震, 郭瑞清, 孙敏佳, 吕彪, 金建斌, 王海培, 王明阳.
新疆库鲁克塔格南华系砂岩碎屑组成对其物源及盆地演化的指示
. 沉积学报,
2017, 35(2): 264-278.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2.006
|
[4] |
叶云涛, 王华建, 翟俪娜, 周文喜, 王晓梅, 张水昌, 吴朝东.
新元古代重大地质事件及其与生物演化的耦合关系
. 沉积学报,
2017, 35(2): 203-216.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2.001
|
[5] |
章朋, 旷红伟, 柳永清, 彭楠, 许欢, 汪明伟, 安伟, 王能盛.
胶莱盆地白垩系林寺山组砾岩沉积特征及盆地演化意义
. 沉积学报,
2016, 34(1): 15-32.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1.002
|
[6] |
.
西宁和贵德盆地新生代沉积物重矿物变化对构造活动的响应
. 沉积学报,
2013, 31(1): 139-148.
|
[7] |
.
华南新元古代盆地开启年龄及沉积演化特征——以赣东北江南次级盆地为例
. 沉积学报,
2013, 31(05): 834-844.
|
[8] |
.
贵州安顺新民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剖面磁化率变化及古气候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2012, 30(5): 817-824.
|
[9] |
景山.
辽西建昌盆地早白垩世义县组沉积环境分析及盆地演化初探
. 沉积学报,
2009, 27(4): 583-591.
|
[10] |
王卓卓.
广西南宁地区泥盆系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
. 沉积学报,
2007, 25(2): 239-245.
|
[11] |
冯 东.
新元古代晚期盖帽碳酸盐岩的成因与“雪球地球”的终结机制
. 沉积学报,
2006, 24(2): 235-241.
|
[12] |
柳永清, 高林志, 刘燕学.
苏皖辽地区新元古代微亮晶构造碳酸盐岩的沉积岩相与环境约束
. 沉积学报,
2005, 23(1): 49-59.
|
[13] |
苏建平, 吴保祥, 雷怀彦, 付国民.
甘肃酒西白垩纪盆地沉积构成及盆地演化动力学分析
. 沉积学报,
2002, 20(4): 568-573.
|
[14] |
周江羽, 王江海, 尹安, Spurlin M S, Horton B K.
青藏东北缘早第三纪盆地充填的沉积型式及构造背景——以囊谦和下拉秀盆地为例
. 沉积学报,
2002, 20(1): 85-91.
|
[15] |
侯中健, 陈洪德, 田景春, 覃建雄, 彭军.
右江盆地海相泥盆系-中三叠统层序界面成因类型与盆地演化
. 沉积学报,
2000, 18(2): 205-209.
|
[16] |
陈洪德, 王成善, 刘文均, 覃建雄.
华南二叠纪层序地层与盆地演化
. 沉积学报,
1999, 17(4): 528-535.
|
[17] |
杜远生, 龚一鸣, 吴诒, 冯庆来, 刘本培.
黔桂地区泥盆纪层序地层和台内裂陷槽的形成演化
. 沉积学报,
1997, 15(4): 11-17.
|
[18] |
蔡进功, 姜秀芳, 范存堂.
东营盆地始新统沉积体系及盆地演化
. 沉积学报,
1995, 13(S1): 27-37.
|
[19] |
闵茂中, 张祖还.
论华南含铀沉积建造
. 沉积学报,
1993, 11(4): 1-7.
|
[20] |
刘宝珺, 许效松, 徐强, 杨志华.
东秦岭柞水—镇安地区泥盆纪沉积环境和沉积盆地演化
. 沉积学报,
1990, 8(4): 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