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刘杰, 孙美静, 高红芳, 李学杰.
台湾东部海域沉积物波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 沉积学报,
2019, 37(1): 155-16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06
|
[2] |
张婷, 王作栋, 钱宇, 王永莉, 王晓锋, 李晓斌.
长直链烷基苯及其异构体母质来源研究及地球化学意义
. 沉积学报,
2017, 35(4): 843-852.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4.018
|
[3] |
庞谦, 李凌, 胡广, 谭秀成, 马腾, 赵东方, 芦飞凡, 陈虹宇, 熊鹰.
川北地区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钙质结核特征及成因机制
. 沉积学报,
2017, 35(4): 681-690.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4.003
|
[4] |
张景军, 李凯强, 王群会, 王志坤, 韩江波.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古近系重力流沉积特征及模式
. 沉积学报,
2017, 35(6): 1241-1253.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6.015
|
[5] |
韩元红, 李小燕, 王琪, 郝乐伟, 田兵, 马晓峰, 朱军, 廖朋, 吉鸿杰, 马东旭.
青海湖水动力特征对滨湖沉积体系的控制
. 沉积学报,
2015, 33(1): 97-104.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1.010
|
[6] |
.
南堡凹陷滩海地区不同级别断裂活动及其对沉积的影响
. 沉积学报,
2013, 31(6): 1059-1069.
|
[7] |
段新国.
通南巴地区飞仙关组三段储层成因机制探讨
. 沉积学报,
2010, 28(6): 1165-1174.
doi:
|
[8] |
冯有良.
辽河西部凹陷古近系层序地层与地层岩性油气藏预测
. 沉积学报,
2009, 27(1): 57-63.
doi:
|
[9] |
罗冰.
蜀南地区飞仙关组鲕滩储层成因机制分析
. 沉积学报,
2009, 27(3): 404-409.
doi:
|
[10] |
赵彦德.
南堡凹陷古近系层序地层格架中烃源岩分布与生烃特征研究
. 沉积学报,
2008, 26(6): 1077-1085.
doi:
|
[11] |
袁静.
东营凹陷深层溶蚀孔隙的多重介质成因机理和动力机制
. 沉积学报,
2007, 25(6): 840-846.
doi:
|
[12] |
张小莉.
单砂体高部位油水倒置分布的成因机制
. 沉积学报,
2006, 24(1): 148-152.
doi:
|
[13] |
施振飞, 张振城, 叶绍东, 蔡晓明, 孙建孟.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阜宁组储层次生孔隙成因机制探讨
. 沉积学报,
2005, 23(3): 429-436.
|
[14] |
操应长.
断陷湖盆中强制湖退沉积作用及其成因机制
. 沉积学报,
2005, 23(1): 84-90.
|
[15] |
史建南, 郝芳, 姜建群.
大民屯凹陷高蜡油成藏机理研究
. 沉积学报,
2005, 23(3): 548-553.
|
[16] |
张德武, 冯有良, 邱以钢, 闵伟, 郭玉新, 赵乐强, 向立宏.
东营凹陷下第三系层序地层研究与隐蔽油气藏预测
. 沉积学报,
2004, 22(1): 67-72.
|
[17] |
段毅, 张辉, 郑朝阳, 吴保祥.
柴达木盆地原油成因研究
. 沉积学报,
2004, 22(S1): 61-65.
|
[18] |
苏爱国, 张水昌, 韩德馨, 王延斌.
PVT分馏实验中链状烷烃分子的行为
. 沉积学报,
2004, 22(2): 354-358.
|
[19] |
李忠, 周海民, 丛良滋.
南堡凹陷成岩场及其对下第三系储层成岩格架的控制
. 沉积学报,
1997, 15(S1): 114-119.
|
[20] |
雷怀彦, 朱莲芳.
四川盆地震旦系白云岩成因研究
. 沉积学报,
1992, 10(2): 69-78.
|